后疫情时代体育综合体的商业布局2020年,国内体育综合体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体育综合体开始逐渐显现复苏的迹象。行业无不盼望,随之疫情阴霾逐渐消散,体育综合体迎来复苏的曙光。
为了提振综合体行业信心,探讨后疫情时代综合体的发展新思路,场馆资源网联合北京体育大学北体产业管理集团,在北京金秋10月20日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体育综合体运营管理论坛》并就后疫情时代,体育综合体商业思维与尚清(上海)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边玉生、江苏爱玛会文体产业集团董事长王恩强、阿里体育场馆运营负责人赵云、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坤、安徽奥园体育产业集团总经理曹仙龙交流与分享。
以前传统的体育场馆因赛而建,对于商业布局考虑太少,现在体育场馆一定是朝着多元化运作,我是基于以下三点分析:
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指引体育场馆朝着商业化发展,体育场馆的双改政策也是要发挥发挥体育场馆多功能运营、商业化运营。
二是,传统场馆因赛而建,进入体育工艺的改造期,如何把体育场馆改造成商业,从而满足健身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随着民众需求的增长,在以体育为基础的生态链条上打造商业布局上都朝着综合体化发展,商业化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后疫情时代,对于体育综合体来说,危与机是并存的,场馆从年初受疫情影响停止运营,到3月份开业以来与往年同期对比,场地门票收入比同期上涨40%,由此可见增长是显而易见的。后疫情时代人民的健身意识、健康的理念加强,对于体育综合体来说是利好的消息。
疫情期间对于综合体的改变有以下几点:一、在疫情期间我们增强线上运营,增加学生线上辅导,除了增强用户粘性外也为体育场馆提供了一定的收入。
二、疫情之下给二房模式的场馆带来巨大的挑战,没有房租收入,风险抵抗力小的机构很多面临着倒闭跑路,给场馆运营带来很大风险,在这种局面下,彻底改变一些场馆二房东的局面,转为场馆与项目深入运营,以入股运营、合作运营的模式增加场馆内容运营,从而规避了很多风险,在原有的基础上为场馆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我认为综合体与传统场馆最大的区别于体育综合体为传统场馆赋予更多的功能及业态,与单一化场馆不同,综合体重视横向运营及平台的搭建。目前我们匹配的综合体分为六大板块:1、本身的物理空间的运营管理,标准化、流程化;2、赛事活动运营管理;3、体育、教育培训;4、商业、娱乐的嫁接板,充分发挥体育+内容,以公益带动消费;5、产业的孵化,培养有价值的内容及业态,绑定发展;6、充分利用线下资源导入线上,实现线上线下连接互动。
现今我认为需要提升各场馆管理人员的财务知识,实现场馆现金流有效管理。“体验—成本=价值”,如何提高价值,就需要提高用户体验,体验越高价值就越大。如何让客户体验最大化,就是体育综合体的概念,解决人们运动前后的需求,让参与运动的验最大化,形成的各体育及商业业态就形成了体育综合体。
体育场馆不仅要满足运动健身和赛事保障的功能,更是要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满足社会的需要,体育服务综合体一方面是场馆自有功能属性的自然体现,另外一方面也是场馆运营的必然趋势,体育场馆要依托自身优势,扩大合法的经营管理范围,才能使体育场馆的管理和利用得到良性的发展。
一是:围绕体育场馆的主体功能,做好体育场馆相关业态的延伸,促进体育培训、休闲娱乐、文艺演出、会议会展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体育场馆提供多元化、综合化服务,从内容上打造体育场馆服务综合体。
二是:在场馆设计前期就要考虑场馆的常态运营,场馆运营前置,提前规划场馆的各项功能和业务体系,让场馆可以在赛后能够更好地利用。
在后疫情时代,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需要推动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珠江文体在后疫情时代积极开展场馆的多元化经营,做好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打造自有赛事活动品牌和青少年培训体系,把握政策因势利导,推进体教融合,确保场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品牌效益全面实现,给予了体育综合体运营新的启发。
老旧场馆要学会断舍离,砍掉不适合自己的产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市场,进而找到适合老旧场馆的发展模式;随着社会体制的变化,体育场馆的运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以体为主,相关产业为辅的体育综合产业链,做好让效益及经济有效循环。
疫情期间全国体育场馆暂停运营博业体育官网,芜湖奥体中心在设施改造上加大投资,危中求机,着重促进场馆升级改造和人员机构的改革工作。我们把握机会,利用好时间,随着防控的加强,疫情期间学校场地的关闭,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后疫情时代,国际国内大型赛事或暂停或取消,这对于加大市内体育内循环,做好市内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及活动,做好老百姓身边的体育、赛事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